iPhone15 Pro 升级体验

灵动岛:基本只有第一方软件支持效果比较好,除非天天点外卖*、用计时器、出门坐火车飞机等较高实时性**的应用、否则没太大用处。并且在浅色背景下异常的突兀,看着难受。发布一年多了bug还是很多,经常莫名消失。
*点外卖、乘车乘机也得下载对应厂商的APP,小程序是不支持的。
**可以看作是实时活动(Live Activity)的简化版,据观察灵动岛的前提条件就是有实时活动。

相机:普通拍照模式支持直接记录景深信息,但是触发条件是需要至少一次手动点击屏幕对焦才能触发,只能说比人像方便了点,并不能做到零感知。

拍照:烂中烂,锐化是少了点但还是所有手机中最烂的那个,别信kol吹的,他们全部不敢拍高频信息多的场景
*proraw锐化好些但是涂抹(降噪)的多帧合成痕迹还是很重

Read More

苹果的软件阉割

苹果进行软件上的阉割以逼迫用户为获得原本硬件上能够支持的功能买单。

电池门事件:这个应该不用说了。

电池健康:只有15系列支持限制充电到80%

杜比视界录制:iPhone 12全系(除Max) 主摄传感器都使用来自 iPhone 11 的 IMX503 ,超广角也是11的 IMX372。然而标准版机型只能录制 4k30 帧的杜比视界,而Pro机型支持4k60帧。同样的处理器、同样的传感器,如果是内存限制,那么如何解释同样是4G内存的13系标准版支持4k60?

车祸检测:水果声称车祸检测依赖所谓更高量程的加速度传感器,然而G值传感器在13系列就已经升级到支持128G高量程(12系列是64),14系列只是更换到了256G级别,而严重车祸的水平通常是在100G左右。根据苹果的说法,为防止误判,车祸检测不仅仅使用了加速度传感器,还额外调用了气压计(用于判断安全气囊是否打开)。而苹果官网上的机型比较中,支持车祸检测机型上的加速度传感器,都加上了“High dynamic” 或 “High-G” ,而气压计从最新款机型到 iPhone 6 上都只有一个名字 “Barometer”,结合此功能刚发布时有大量乘坐过山车的用户出现了误报警的情况,可以推测气压本身并不是权重非常高的参数。那么只能认为是苹果在旧款机型上故意限制了这个功能。

Read More

完美人设

想要在互联网上构建一个完美的人设,那就意味着不能参与任何有争议的话题,不公开个人生活和照片,将自己表现得如同『人工知能』一样“绝对正确”,以避免被人挖掘出任何所谓的“黑料”。

但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你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一部分人达成目标后,选择出国、退出圈子、不再使用简体中文发布内容,建立一个新账号来开始新的人生。

一旦你卷入网络上的争端,你的外貌、学历、经济状况就会成为被嘲笑、或是嫉妒所谓『特權階層』(Privilege)的对象。你所做的事情会被恶意解读,如果在你身上真的挖不出什么黑料,那就断章取义、编造谣言。总之,你必须成为某些人取乐的工具。

隐藏在VPN之后的人们,什么肮脏的事都能做出来。其中的一些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得意忘形,最终从这一局的猎人变成了下一局的猎物。

本地部署私有 Mastodon 的注册问题

本地部署私有 Mastodon 的注册问题

由于 Mastodon 在注册时需要验证邮件地址,因此如果希望使用不存在的域名,或者web服务无互联网访问权限,可以在 web 容器中使用以下命令进行注册:

1
tootctl accounts create USERNAME  --email ADDRESS@example.com  --confirmed  

然而,Mastodon 会检测用户输入的电子邮件地址的域名是否能够被解析。如果该域名不可达,Mastodon 会提示 Failure/Error: email unreachable 并终止执行。这意味着,如果使用了不能解析的域名,将无法在 Mastodon 上注册。

Read More

大疆Action4的问题

关于 大疆Action4,网上各种评测里没有提到的问题。

  1. 所谓的“提供陀螺仪数据”有较为严格的限定条件,仅在广角镜头、和一定的分辨率和帧率下、完全关闭防抖才会提供,使用其他任何模式/镜头,最终录制的视频在gyroflow中是读取不出任何数据的,包括镜头畸变校正数据。

  2. 没有gps,需要额外购买一个499的腕带。(GoPro12也砍掉了)

  3. 使用 DJI Mimo app 连接相机时,必须连接至 Action4 的Wifi 才能进行远程的控制和设置更改,而 GoPro 只需要蓝牙连接即可控制除监看外的大部分设置。

  4. 在暗光环境(快门速度小于1/100)下会自动关闭防抖,但是用户界面没有任何提示

  5. 全能套装的延长杆过于笨重,如果底部改为三脚架会更好

  6. 1080p 下没有gopro的4:3画幅(1920x1440),对于一些不需要高分辨率但是需要更大视野的录制需求不够友好。

  7. 默认设置下暗光环境会出现电子防抖的拖影,严重影响观感,需要手动设置曝光-快门速度最低1/100~可缓解

  8. 前后led灯不能分别关闭,只能前后同时开关,无法满足同时需要低侵略性和状态监看的使用场景。

高考、おめでとう、お疲れ様

高考结束后,我向某位今年高考的朋友道了恭喜。但他却表示了自己没有考好,以及对目标院校和专业滑档的担忧。

这也让我开始思考,“恭喜”是在恭喜什么?恭喜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恭喜熬过了这三年(以及更长)的高中生涯?还是恭喜战胜了其他多少%的考生?

中国的高中三年,真的有什么值得“恭喜”的地方吗?如果对方自认为发挥失常,是否自己认为的祝福,会被误读为嘲讽的态度?

因此我想,比起“恭喜”、“おめでとう”,用“辛苦了”“お疲れ様”作为替代,能够避免潜在的冒犯,并且也能表达相同的祝福意味。

おつかれさまでした。

我的2021电子垃圾复活生活 (Oppo A7x)

我的2021电子垃圾复活生活 (Oppo A7x)

这台设备原先是家里老人使用,但因为老人加了很多微信群,以及一些乱七八糟的垃圾文件,硬是用光了128G的存储空间,老人又不愿意清理微信记录。并且这台设备的处理器过于低端,日常使用已经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卡顿缓慢了,于是将之前的K30U “淘汰”了过去,换回来这台电子垃圾。

题外话,老人看到屏幕上提示指纹识别的指纹图标,会以为按在上面就能识别,所以屏幕指纹还是挺适合老人的。老人算中重度的手机使用者,很喜欢AOD(Always on display),对于升降镜头也觉得很有意思,只是全面屏手势暂时还教不会,只能先回到传统的三大金刚。

A7x是绿厂在2018年发布的中低端设备,搭载的联发科P60 4+128,比自己之前用的骁龙660的机子还差点。原先搭载的coloros让我印象很差,连安装个apk都要验证oppo帐号密码。在我到手后发现这台设备已经升级到了Coloros6,Android 9,安全补丁竟然还到了2021.1.5,因此也没法使用联发科漏洞 root

因为是联发科处理器,所以刷机包基本是没有了,首先就是退出账号,恢复出厂,格式化这些传统流程。桌面主题换成了国际版,带抽屉,乍一看还挺像之前用的 pixel experience ,观感上明显好了不少。

然后打算装个框架,从酷安那下载了个XGI安装器,结果发现绿厂的机型其实是内置框架的,只要把商店装上去就可以正常使用。这台设备只在国内发售,居然还通过了Play认证(点名批评某ds品牌手机.webp)

软件的话QQ,微信,支付宝这三个基本少不了,使用体验却也出乎意料,和前几年相比倒也不是卡的让人受不了。但4g内存在当下多任务处理的体验已经比较差了,后台基本只能留一个。

安卓相比iOS设备可玩性还是比较多的,底层也到了Android9,所以严格来说也不能算电子垃圾,顶多就是配置差了点嘛w

应用信息里,主流app基本最低SDK都支持到Android 5.0/5.1,安卓对于老设备来说还是容易复活一些。

拍照还算能接受,只是自带的AI模式会把照片颜色调的有点奇怪。

Muse dash的延迟大约在50ms,arcaea也差不多这个数。通常这类游戏配置要求一般也不高,不过在打Prs7以上的歌曲时偶尔会出现卡顿,可能和物量也有一定关系,触控也不是很稳定,偶尔会出现点击没反应,或者蛇莫名其妙就红了=),需要锁屏一下才能恢复。邦邦的滑键似乎也很难响应成功

坚果Pro2折腾记录

坚果Pro2折腾记录

最近,因为给家人换成了iPhone,我手头上就多出了一台坚果Pro2来进行一番折腾。

锤子科技在2017年左右推出坚果Pro2,定位于中端市场。配备了骁龙660处理器,我这台的配置是6GB RAM加上128GB存储,听说最高配置的版本还混用了emmc和ufs两种存储技术(单一的硬件规格并不影响使用体验.jpg)。

首先,说到坚果OS,锤子科技一直更新到了2020年公司倒闭,最后一个更新是安全更新SOS6,但底层系统还是基于Android 7.1的,实在没太多新意。

本来打算刷入第三方OS,但由于锤子设备的 Bootloader 锁定,加上9008模式怎么都进不去,我只好先忍痛使用锤子原生系统了。

锤子系统的拟物设计风格倒是挺有趣的,系统各个组件的风格非常统一。不过,在习惯了现代的扁平化设计风格之后,这种拟物风还是有点接受不了。

几天后,我终于找到了强制进入9008模式的方法。拆开手机,用电吹风往返吹热后盖,大约两三分钟后就可以用吸盘和拆机工具轻松分离后盖。在手机关机状态下,通过短接主板上音量+键附近的两个触点(我用的是双头杜邦线,用金属镊子也可以),然后插入数据线,就能直接进入9008模式了。其他刷机步骤就很常规了,有兴趣的可以去魔趣论坛上找找看。

我首先刷入的是魔趣10系统,⚠️但要注意,刷机后最好再次格式化data分区,否则可能会遇到系统bug,影响使用。

得说,锤子手机的触控延迟实在是夸张,用SOS系统玩Arcaea的延迟能达到250ms+,即便在魔趣系统中通过刷入调度模块后,延迟也有170ms多,基本无法游玩。

刷入了qti-mem-opt和uperf两个模块,配合scene设置性能模式后,使用体验确实提升了不少。

原生的相机效果实在不敢恭维,不过配合Google相机后,成像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至于桌面,我选择了Microsoft Launcher,主要是看中了它的便签同步、Todo和负一屏功能。数字健康方面,可以使用微软的解决方案,也可以选择下载Google的Digital Wellbeing。

⚠️值得注意的是,要使用Google的Digital Wellbeing,需要通过创建快捷方式APP先启动它的Activity,并勾选“在应用列表中显示”,这样才能在应用图标入口看到它,在魔趣系统的设置菜单里是找不到入口的。

iPad mini1 in 2021

iPad mini1 in 2021

因为十年前购买的iPad mini第一代过于卡顿,家里人抱怨用起来很难受,于是购入了一台iPad mini 5 用于替换 mini1,在2021年用上了这台近十年前的苹果设备。

mini1搭载了A5处理器,这款双核处理器也搭载在iPhone 4s上,屏幕是1024x768,163ppi,对于习惯了现在三四百ppi的设备和 mini5的Retina屏幕后,显示效果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内存只有可怜的512M,对于现在的大部分软件一打开就要等swap,体验很差。电池循环近一千次,但还有79%寿命,考虑到这台设备是2012年购买后频繁使用至今近10年,倒也算优秀了。

不过iOS的系统ui优先级很高,有时候以为系统卡死了,但按home键也能立即响应,以及旋转屏幕的过渡动画自然,整个系统的细节体验在这点上倒也差强人意。换一套壁纸,在观感上也不输其他现代设备。

Read More

现代智慧生活

聊聊现代智慧生活

注: 目前国内各安卓厂商(例如小米)已经实现了文中部分的功能。支付宝也提供了简洁模式,能够移除大部分无关广告和小程序。

以2020年6月支付宝首页为例,首页展现四个主要选项菜单:扫码、收付款、交通、卡包,还有众多可能从未触及的小程序。页面下方,通知消息与横幅广告铺天盖地。界面复杂度较高,对于不熟悉的操作者来说,难以快速找到所需功能。

我认为,应用如支付宝完全有能力通过位置信息优化用户体验。主页可简化,去掉不常用小程序,仅保留搜索框、扫码、收付款等核心功能,并根据位置信息提供几个热区选项。例如,靠近公交地铁站时,优先显示乘车码;在政府部门附近,展示政务小程序;位于机场车站,优先展现购票打车等小程序。这样的智能推荐能实现依据用户所处位置展示最常用功能,然而目前位置信息更多被用于定制化的广告展示。

在公共交通方面,也有不少问题。从个人经历看,常见乘客(尤其中老年人)在使用QR码时容易遇到难题,比如错误使用了「付款码」或将「公交码」误用于地铁,导致后续乘客阻塞,由于后面还有人要上车,扫码出现问题所有人都堵在后面,使用者焦头烂额手忙脚乱的操作着,背后乘客显现不耐,司机急于行驶因此也无法提供指导,就会要求等会再来扫或者直接下车,车上的乘客则是基本都在玩手机,鲜少有人愿意去帮助这类用户。

尽管有着一些原因导致无法实现单一支付码直接乘车,但若条件允许,集成至全国通用交通码或合并入付款码,能够极大提升用户体验。然而部分地区的公共交通尚未接入支付宝、微信乘车码,需下载当地公交指定的APP,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便捷性。部分地区的公交系统甚至不允许连续使用支付码(单用户只允许刷一次),只允许使用当地公交卡。

在香港、台湾,Google Maps 应用能满足大部分交通需求,用户还能直接通过 Google Pay 支付。回到中国大陆,虽然百度、高德地图能提供实时车辆位置,但近几年来各个地区的公交公司选择将数据封闭起来,需要下载xx公交这类APP才能够查看实时公交信息,更有甚者,公交一个APP,地铁一个APP,查实时也要一个APP,这些APP一打开先申请识别码短信通讯录摄像头麦克风等权限,却还是个浏览器套壳。部分地区的公交还有不同的公司管辖,支付方式还不通用。

各家在线服务愈发偏向移动端,刻意限制了PC端原本存在的服务,强制用户下载手机APP。微信小程序虽想法美好,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APP的核心功能(如12306购票)依旧需下载APP完成。

所谓智慧生活,原本应减轻用户负担,促进数字化进程,却故意缩减服务,给用户带来额外烦恼。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砍掉原本应该有的服务。新一代的数字用户对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操作已习以为常,但对数字难民而言,智慧生活究竟是扩展了我们的选择范围,还是剥夺了我们本来就有的选项?